余海忠,三级教授、硕士生导师,食品·化工学院执行院长。他参加工作近20年,历年学生评教均为优秀,获评学院“最受学生欢迎教师”,获省级教学成果奖2项、校级教学成果奖4项,先后获评学校“教学质量优秀奖”“教学标兵”“十佳师德标兵”;2023年被评为“襄阳楷模”、湖北省委“专业人才智汇基层”活动先进个人。他积极钻研教法,完成25项教改课题,发表教研论文20余篇,主持建设的《食品专业创新创业实践》《襄阳饮食与养生文化》等课程获批省级和校级一流本科课程;主编出版教材5部,指导学生获批大创项目21项,获省部级以上竞赛奖励43项,创新团队获评全国高校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示范团支部”。他带领师生科技团队服务地方,开发的生防制剂在省内外多地推广;构建完成珍稀血耳菌种资源库,开发出系列血耳产品。
言传身教:立德修身守初心
“教育事业需要的是献身,教育科学讲究的是求真,教育艺术追求的是创新。”这句话,既是余海忠的座右铭,也是他工作以来为之努力的真实写照。
他用真心对待每一位学生,把课堂作为主阵地,在教授知识的同时,讲身边的案例、讲科研的故事、讲人生的体会,以自己的言行激励感染学生。余海忠经常现身说法,讲自己如何从一个农村穷孩子,一步一步实现读大学的艰难求学路,告诉学生吃苦、勤勉、坚持、感恩是多么的重要。他先后担任过7个班的班主任,与学生建立了深厚的师生情谊。“在老班您的带领下,我们全班同学紧密团结在一起,共同生活,共同学习,为创造一个友爱互助的和谐集体而共同努力。大家都很敬爱老班您,就像您关心、爱护我们一样。”这是2013届生科班班长聂仑的毕业留言,也是余海忠关爱学生的真实反映。
余海忠视学生为亲人和朋友,关心他们的学习、生活、情感,主动找学业或生活有困难以及思想波动比较大的学生了解情况,及时疏导,提供帮助。2006级陈绪娥同学来自十堰山区,由于家里经济困难,也没被心仪的英语专业录取,入学很长一段时间后,仍然有较重的心理负担,思想不稳定。余海忠了解到情况后,第一时间找她谈心,开导她一切困苦都只是暂时的,只要坚持梦想努力奋斗,无论做任何事情都一定会有好的结果。余海忠告诉她英语是语言工具,只有与专业结合起来才会有更大的舞台,鼓励她学好专业课程并兼修英语,还邀请她加入自己的科研实验室。在他的带动下,陈绪娥的状态越来越好,专业课程综合排名稳居班级前列。毕业后,陈绪娥凭着扎实的生物学背景和出色的英语能力,入职北京一家大型翻译机构。
爱岗敬业:潜心教学担使命
“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传道是根本,授业是关键。参加工作以来,余海忠先后承担了《基因工程》《功能食品学》等10多门课程的教学工作。课程永远大于天。他经常讲:“如果没备好课就进教室,教学过程必定是战战兢兢、如坐针毡、蜻蜓点水、不敢深入,心虚的是自己,对不起的是学生。”尽管承担着繁重的管理工作和科研任务,但是无论多忙,无论是什么类型的课程,只要接到教学任务,从备课、预试验、课堂讲授、实验示范,到课后的辅导、作业报告批改等各个环节,他都一丝不苟、兢兢业业,生怕自己的“不到位”让学生失望。课堂上神采飞扬、幽默风趣的他,用独特的个人魅力,激发学生的好奇和学习热情。因此,他的课一直深受学生的喜爱和欢迎,年年评教都是优秀,他也获评学院“最受学生欢迎教师”和学校“教学质量优秀奖”“教学标兵”“十佳师德标兵”,2023年获评“襄阳楷模”和学校“教学名师”。
余海忠认真钻研教学方法,积极开展教学研究与改革。他积极开展翻转课堂教学,深度整合课程内容,实现“教师课堂精讲+学生自主学习”,确保教学内容“范围到、重点够、难点透”,建成2门线上线下混合式课程;充分运用“启发式、讨论式、提问式”等教学方式,针对自考班、专升本、全日制等不同专业基础学生“因材施教、因人施教”。推行“理实结合”教学方式,他经常在实验室随机抽点学生回答问题,现场复习知识点。他将《基因工程》理论课堂从教室“搬到”实验室,通过现场仪器操作和示范讲解,更有助于学生对微观“分子、基因”的概念理解。
工作以来,余海忠发表教研论文20余篇,主持完成25项教研教改课题,其中省部级11项。作为课程负责人,他主持建设的《食品专业创新创业实践》获批省级一流本科课程,《襄阳饮食与养生文化》获批校级一流本科课程,《动植物检验检疫学》获批校级一流本科课程、校级精品资源共享课程,《基因工程》获批校级精品资源共享课程、校级优质课程。
他积极开发校本特色教材,开展应用型一流专业改革。主持建设《动植物检验检疫学》《食品生物技术》校级立体化教材建设项目。他主编教材7部,其中《食品营养学概论》被学校推荐申报首届国家教材建设奖,该教材被河南农业大学、湖北工程学院、湖南科技大学等50多个单位选作教材、教学参考书使用。他在专业建设中,坚决贯彻工程认证理念和新工科建设要求,作为专业负责人,申报获批“食品科学与工程”荆楚卓越人才计划、省级一流本科专业。他主持的项目6次获得省级、校级教学成果奖。
科研育人:开拓创新促发展
在食品·化工学院,有一间标牌为“鄂西北植物资源研究中心”的实验室,这是余海忠教授的科研工作室,也是他指导学生团队开展创新创业训练的平台。
2004年,刚参加工作的余海忠意气风发,将当时所带班级学生分成了8个科研小组,全部拉进实验室。“尽管当时实验室条件非常简陋,却是我们科研梦想起飞的地方。”现在已是大学教授的2003级校友张宇博,还经常回忆当年在母校的情形。也是从那时起,余海忠的实验室常年保持在10—20人的学生规模,将科研项目、企业横向课题、委托科普实验等进行任务分解,训练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新意识,指导学生参加学科竞赛,开展创业训练和实践,产出颇丰。在创业方面,他指导学生注册了6家公司或个体户,学生获批5项省科技厅、团省委、襄阳市创业扶持项目和奖励,“知水生物创新团队”荣获全国高校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示范团支部”。在创新方面,他指导学生获批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项目21项(国家级4项),指导学生发表第一作者论文12篇,获得省部级、国家级竞赛奖励43项,指导学生申报专利18项。
除此之外,他还组建教师和学生共同参与科技服务团队,依托学校“三进活动”“双百行动计划”等,常年深入工厂车间和田间地头,用专业知识服务“三农”和乡村振兴,先后多次被评为省科技厅“院士专家企业行”专家、“三区”人才计划专家、襄阳市科技特派员、襄城区科技特派员。
农药残留直接关系到粮食、食品与生态安全。余海忠依托鄂西北地区丰富的植物资源,研究开发生防制剂配方。他带领师生团队历时6年,完成鄂西北(襄阳)地区杀虫杀菌植物资源的野外普查,共发现211种维管植物、苔藓植物具有杀虫杀菌潜力,填补了区域杀菌杀虫植物资源基础数据的空白,开发出8种针对特色蔬菜、食用菌、特色林果的生防制剂配方;他主持完成8种生防制剂制备与大田施用规程的编制,有效解决了制剂制备和施用方法不规范而导致的防效不佳问题。
血耳是一种珍稀食用菌资源,极具开发价值,是山区发展的重要产业抓手。作为科技人才,余海忠被多次选派到保康县指导湖北广经天下公司等3家企业开展血耳技术攻关。围绕血耳“菌种筛选—高产栽培—产品加工”全产业链,他带领师生团队入林区、下基地、蹲车间,开展实验研究,取得的一系列成果有力推动企业发展。此外,他帮助企业成功获批“人社部国家级血耳专家服务基地”“襄阳企校联合创新中心”“襄阳市乡村振兴科技创新示范基地”“襄阳市科技计划(农业领域)项目”等。由于工作出色,他被湖北省委授予“专业人才智汇基层”活动先进个人称号。
十九年如一日,余海忠牢记初心使命,辛勤耕耘在教育第一线,用心教书,用爱育人,用专业知识服务地方,以实际行动践行了一名高校教师的担当。
原文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