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在高校“双一流”建设的新时代,内涵式发展成为学科强校的精准钥匙。ESI(Essential Science Indicators,基本科学指标)是客观评价学科内涵发展的重要指标,因其数据的权威性也成为“双一流”建设和学科评估的重要指标。近日,学校召开“双一流”建设分析报告会,通过ESI指标和湖北省一流学科遴选标准分析我校“双一流”建设的发展潜力。为使全校师生了解我校ESI学科建设现状,为我校一流学科建设凝聚共识、汇聚力量,学校开设“ESI学科建设”专栏,介绍我校ESI高被引论文作者和ESI高产论文作者的经验和体会,供大家参考借鉴。
程华,男,1977年出生,湖北黄冈人,博士,副教授,bet365 登録 ボーナス - 信頼できるウェブサイト化学工程与技术系教师,目前主要讲授《有机化学》和《有机化学实验》课程。2006年入职以来,一直秉承隆中精神,践行“淡泊名利 宁静致远”的校训,沉心静气,专注科研。自2015年博士毕业回校以来,累计发表SCI学术论文12篇,其中二区3篇,三区5篇。
勤奋踏实,才能有所收获
“从第一次尝试课题的预实验,到投稿、修稿、文章接收,整个过程中实验从未间断,心中几乎没有假期的概念。无论是周末,还是各种节假日,我大多数时间是在实验室或办公室度过的。”回想起那段经历,程华记忆深刻,他说那段时间虽然十分辛苦,但收获良多,最终SCI得以发表。
一篇SCI发表的背后所付出的辛苦难以言表,勤奋和踏实是必不可少的。一个idea的产生并不是凭空想象出来的,在课题还未提出之时,必然需要大量文献的支持,调研数十篇相关文献进行精读,了解之前他人的一些工作成果之后进行创新性的研究。当一个新的方案提出时,科研初期不会一帆风顺。据程华介绍,在研究方案确定后,接下来很长一段时间里,他每天都在经受失败。一次又一次失败,一次又一次熬夜查文献找问题,一次又一次重新实验,然后接着一次又一次失败。程华在充分品尝着科研起点上的辛酸与挣扎的时候,依旧不断鼓励自己——奇迹很快就会出现。经历了几个月的最优路线探索后,功夫不负有心人,程华最终得到了理想的反应条件,从而进行了一系列化合物合成,为文章的撰写提供了严谨而又充足的数据。
从开始撰写论文到修改稿件,程华花了约一个月的时间,在完成最初版本的基础上,他每天早上6、7点赶到办公室开始修改,直到深夜才回家。一个月下来,稿件有了三、四十个版本。期间每次修改他都重新认真审视文章,思考课题中有哪些不足,从而继续设计实验,继续深入细化方案,改善这些不足,并对文章重新加以修正。同时积极全程参与实验进展,以便快速地获得所需要的数据与信息。
正是因为对发表一篇SCI有了充分的思考和准备,当审稿意见返回的时候,审稿人的诸多提问,程华已经解决了其中很大一部分,因此总能尽早地将修好的稿件返回给编辑。在程华看来,修稿阶段要付出300%的努力,修稿的过程虽然煎熬、痛苦,但一定会带来前所未有的体验与收获。一篇SCI发表有严格的出版格式,每一次修改或调整之后,程华都会请多个研究参与者仔细阅读和审查,避免细节错误。在经历了严苛的格式修改和文字校对后,程华体会到这个环节中不容小觑的工作量及所需要的细心和耐心。他沉下心,认真解读审稿意见中的每一句话,随后列出应对方案,用严谨的实验数据说话。大量严谨的实验数据,显示出对回答审稿人疑惑的诚意,也显示了对审稿人的尊重。
程华认为,在获得了新的实验数据或文献调研结果之后,撰写Response是一项“再怎么仔细、再怎么追求完美都不为过”的关键性工作。对审稿人的每一个疑惑和问题,甚至是他们的兴趣点,都点对点的、直截了当的回复,并且添加多角度分析,尽可能地从不同角度佐证自身观点,最有力度、最有诚意地回答审稿人的问题。
科研传承,与学生一起成长
程华认为,在跟学生的交流过程中,学生的热情和信心对课题有很大的帮助。学生和老师在这个过程中都在成长。实验完成得很好的时候,师生都很兴奋;在进展不顺利的时候,他也不会气馁,他亲自指导每次具体实验,和学生们一起探究失败的原因。在筛选最优反应路线时,大家非常看好的一条路线并没有成功,学生曾感到失望和沮丧。但经过查找大量文献资料和多次试验反应后,最终探索出了理想的路线,使课题最大的瓶颈得到突破,大家都喜出望外。正是由于这样频繁的沟通和积极的指导学生,程华的很多难题和障碍都能得到及时有效地解决。整个团队亦朝着同一个方向迈进,全力地推动实验。
科研是无尽的阶梯,需要一步一步攀登,但它总能给人一种力量,想要人情不自禁地靠近,并为之努力!程华说,在科研中他感受到了工作的无限乐趣,工作也有了明确的目标,那就是把学生教育好,让他们获得知识;把自我发展好,在工作中体现自我价值。
供稿:bet365 登録 ボーナス - 信頼できるウェブサイト 审稿人:汤尚文
原文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