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5月12日下午,我校与老河口市校企合作的“辣椒红色素微胶囊化制备工艺研究”、“菌酶协同下的低温压榨菜籽粕抗氧化肽制备工艺”、“喷雾干燥法制备即食南瓜粉”等5个项目,以及我校与襄城经济开发区校企联合开发的“大红色基G生产新工艺”、“二氯乙腈生产新工艺”等2个项目,在化科院三楼会议室顺利召开了科技成果鉴定会。来自华中农业大学食品学院的吴谋成教授任鉴定委员会主任委员,航天化学动力技术研究院陶永杰研究员任副主任委员,专家组其他成员分别来自襄阳市农科院、襄阳职业技术学院、襄阳市食品药品检验所、襄阳市绿色食品办公室、湖北航天化学技术研究所,襄阳市科技局、老河口市经信局、学校科研处、化科院等单位领导与会指导。经过咨询与讨论,鉴定委员会一致认为:此次提交鉴定的7项成果均达到国内领先水平。
一直以来,化科院积极践行学校“立足襄阳,服务地方”的办学理念,紧紧依托襄阳市“生物医药化工”与“农产品加工”2大支柱产业,以服务地方经济发展为己任,积极联系和组织教师与企业对接,坚持将学院的智力优势与企业发展紧密结合起来,先后有多项成果转化为实际生产力。此次参加鉴定的成果,就是该院教师与企业联合开发的技术成果。据悉,在今年下半年,该院还将有一批成果接受鉴定。
1、菌酶协同下的低温压榨菜籽粕抗氧化肽制备工艺(成果负责人:余海忠副教授)
本成果来源于湖北文理学院——湖北奥星粮油工业有限公司校企合作项目。奥星公司是以双低菜籽油生产加工为主的国家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油菜籽的收购和加工量一直稳居全国前列,每年加工油菜籽能力增加到50万吨,按照60%的油粕比,每年将近产生30万吨的加工副产品——菜籽粕。但是,菜籽粕通常只是简单地被用作肥料或饲料处理,产品附加值不高。同时,菜籽粕中的菜粕蛋白,其氨基酸组成合理,与WHO /FAO 推荐的氨基酸组成模式相近,是一种优良的植物蛋白,可成为食用营养蛋白的合适来源。基于上述原因,该成果利用菌酶协同——枯草芽孢杆菌与碱性蛋白酶协同作用的方式,制备抗氧化肽,产率达到45%,大大提高了产品附加值,取得不错的经济和生态效益,试用一年来,实现新增利润约720万元。同时,通过发酵处理之后的菜籽粕残渣,可以继续作为生物有机肥料和饲料使用,大大减少了环境油脂污染,具有良好的生态效益。
2、大红色基G生产新工艺(成果负责人:田志高副教授)
本成果来源于湖北文理学院——襄阳市和舜达化工有限责任公司校企研发中心的研究项目。大红色基G主要用于棉织物的染色和印花,也可用于丝绸、粘胶及锦纶织物的染色,还可用作有机颜料的中间体,随着印染行业的发展,对大红色基G的需求量日益增大。该成果在工艺和设备上进行了创新,解决了传统工艺中收率低、能耗大、废水量大等问题。目前该技术已在襄阳市和舜达化工有限责任公司应用,其生产成本每吨产品可以节省1100—1500元,每年可给企业节约成本100余万元,废水排放量减少3000余吨。目前该项目的年产值在5000万元左右,本项目成果转化具有极大的社会效益、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
3、辣椒红色素微胶囊化制备工艺研究(成果负责人:李云捷副教授)
本成果来源于湖北文理学院——老河口华松科技有限公司校企联合研发项目。辣椒红色素,是从辣椒中提取的天然色素,其安全性已得到世界公认,联合国粮农组织(FAO)和世界卫生组织(WHO)将辣椒色素列为A 类色素,在食品使用中不加限量。此外,辣椒红色素还广泛应用于化妆品和制药业中。国际市场上对辣椒红色素的质量要求较高,要求色价高、着色力强、无辣味、不变质、贮存期长。但是,目前我国多数生产辣椒红色素的厂家,设备陈旧,工艺落后,产品出率低,成本高,质量差,难以满足国内外市场的需求。该成果采用将辣椒红色素皂化改性及微胶囊的技术手段,以华松科技有限公司生产的油溶辣椒红色素为原料,先采用氢氧化钠-乙醇溶液进行皂化,再加入一定量的壁材明胶和β-环糊精对皂化后的辣椒红进行包埋,辅以少量的抗氧化剂以提高辣椒红色素的稳定性,包埋后的混合液进行均质及喷雾干燥,最后得到粉状辣椒红色素(水溶)。该成果的运用,使辣椒红色素改性为水溶性色素,且产品色价高,皂化率高,粒度小,色泽亮丽,抗结块,产品附加值高。目前,华松科技有限公司年产饲料级粉状辣椒红(微胶囊)200吨,实现销售收入2400万元,实现利税326万元,利润474万元。
4、鄂西北几种特色植物杀害活性研究与应用(成果负责人:余海忠副教授)
该成果研究历时10年,完成了鄂西北地区10多种特色植物的提取物抑菌活性测试、杀虫活性测试、抗氧化性测试、光稳定性测试,热稳定性测试,系统完成了鄂西北(襄阳)地区杀虫杀菌植物的野外调查;开发并制备了3个植物源杀菌剂、杀虫剂;获得2项国家发明专利授权(授权号:ZL 201210384534.X;ZL 201210384591.8);发表相关论文17篇,获得各类奖励13项。同时,该项目开发的植物源杀虫、杀菌制剂经过农业部农药登记田间药效试验评价,防效好,已用于保护地蔬菜的生产,生物防治效果好,技术成熟。从2011年以来,该成果已在襄阳硕健蔬菜科技有限公司、襄阳鑫顺天农业科技有限公司等蔬菜种植企业进行了生物农药制剂的施用与示范,应用面积达3000余亩,蔬菜产品质量达无公害蔬菜标准,为襄阳地区实施绿色蔬菜发展战略,实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的同步提升做出了非常不错的技术与产品支持,四年来,实现节约施用农药成本以及新增利润约3000万元。
5、二氯乙腈生产新工艺(成果负责人:田志高副教授)
本成果来源于湖北文理学院——襄阳市和舜达化工有限责任公司校企研发中心的研究项目。二氯乙腈是氟苯尼考的重要中间体,氟苯尼考是在八十年代后期成功研制的一种新的兽医专用氯霉素类的广谱抗菌药,在日本和墨西哥还批准用作猪的饲料添加剂,用于预防和治疗家禽家畜的细菌性疾病,用于治疗假核性及链球菌病、自然爆发的大西洋鲑鱼疖病效果显著。本项目利用二氯乙腈作为溶剂,将传统工艺的“固固反应”体系改变为“固液反应”体系,新工艺解决了传统工艺对设备要求特别高、收率低、产品纯度低等难题。同时,该工艺采用自身独创的卧式减速机和不锈钢搅拌,将传统1T反应釜放大为3T反应釜,日产量可以增加4倍以上。
目前该成果已在襄阳市和舜达化工有限责任公司应用,设备投资减少约100万元,其生产成本每吨产品可以节省约2000元,每年可以给企业节约成本150余万元,废水的排放量减少2000余吨/年。目前,该项目的年产值在5000万元左右,本项目成果转化具有极大的社会效益、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
6、酶解辅助喷雾干燥法制备即食南瓜粉的工艺研究(成果负责人:吴进菊博士)
本成果来源于湖北文理学院——湖北香园食品有限公司校企联合研发项目。南瓜在我国广泛种植,不仅有较高的食用价值,而且有着不可忽视的食疗作用。它一直被认为是粗放蔬菜,大部分被直接食用,只有少部分被加工成产品作为辅料添加到其他食品中或直接食用,提高产品附加值。该项目通过研究即食南瓜粉的工艺过程,优化烫漂温度和时间、酶的加入量和作用条件、均质温度和压力、物料进口温度和压力、热风进出口温度等工艺条件,最大程度的保持产品的营养,改善口感和冲调性——尤其是采用纤维素酶对南瓜浆液进行适度酶解,使其中的膳食纤维不被完全破坏,提高了产品的细腻性,改善了口感。在南瓜桨液中加入一定量的果葡萄糖浆,使其固形物含量达到40%,保证了喷雾干燥的顺利进行。该成果的应用,可以使南瓜粉成为一种食用方便、营养全面均衡的天然保健食品,提高社会和经济效益。目前,在湖北香园食品有限公司试用一年来,创造价值600余万元。
7、米糠膳食纤维的球磨-酶复合改性与应用(成果负责人:豁银强博士)
本成果来源于湖北文理学院——老河口市劲旺油脂有限公司校企联合研发项目。膳食纤维是维系人身体健康且不能被其它物质所代替的一种营养素,具有降胆固醇、降血压、控制血糖、改善胃肠道功能及预防冠心病、预防肥胖和某些癌症的功能。但是,中国人目前的膳食纤维摄入量远远低于推荐标准(20-30 g/d)。米糠是稻谷加工的副产物,富含膳食纤维。作为世界第一稻米生产国和消费国,中国每年生产约2000万吨的米糠,但由于水溶性膳食纤维含量低、功能特性差等问题,中国米糠膳食纤维并未得到有效利用。国内有关米糠膳食纤维制备与改性的方法有少量报道,主要集中于挤压加工、超微粉碎、酶法和微生物发酵法,而有关球磨-酶法复合处理制备纳米级米糠膳食纤维的研究未见报道。利用该技术加工获得的改性米糠膳食纤维的溶解性、膨胀力、吸附胆固醇能力、吸附牛黄胆酸钠能力及抗氧化能力均得到明显提高,用该技术生产的改性米糠膳食纤维生产富膳食纤维挂面、富膳食纤维米发糕、膳食纤维咀嚼片的感官特性与未添加膳食纤维的产品没有明显差异,但其膳食纤维含量显著提高。目前成果在劲旺粮油食品有限公司应用,采用本技术加工生产的米糠纤维较较改性前的价格每吨提高1800-2000元,技术应用一年以来共为企业增加收益230余万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