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构建了“三师协同”的实践创新能力培养机制。“三师协同”的实践创新能力培养机制其主要特征在于树立了思想辅导先行的培养理念,针对性的开展思想辅导,激发学生主观能动性,引导学生通过“个性化实践创新能力培养方案”的实施来实现能力的提升。 ①“三师”是能力培养的引导者。“三师”是指思想、学业和企业导师,职能包括思想辅导、学业引导和实践创新指导。分别由社会经验丰富的高职称教师和辅导员、教学科研成果突出的中青年教师、实践经验丰富的企业技术人员组成。 ②“协同”是能力培养的方式。“协同”指“三师”在职能分工和实施具体的培养环节时,根据所擅长的领域既相对分工又相互融合。三师建立有效的沟通机制,实时掌握学生思想动态,调整培养策略;以学生思想动态为依据,共同制定培养方案,引导学生走上专业之路;共同完善和实施培养过程,实现能力的培养。 ③“实践创新能力”是能力培养的目标。“实践创新能力”由创新品质、创新技能、创新环境组成。“创新品质”是指主动的创新意识和思维;“创新技能”是指对已有知识的运用、改进和重建以及对技术、工艺、产品的研究与发明;“创新环境”是指有利于培养本科生能力的软环境(体制机制、文化环境等)和硬环境(实验实训场所、仪器设备等)。 ④个性化实践创新能力培养方案”是能力培养的途径。充分考虑学生基础、能力差异、兴趣和关注点的不同,三师协同指导学生制定个性化实践创新能力培养方案,满足不同类型学生的需求。 (2)构建了互联网思维下的实践教学体系,为能力培养提供保障。以互联网自主、开放、共享、合作的思想,落实以生为本的教育理念,重组、优化和完善现有实践教学体系,从管理机制、实践课程、实践平台、教师能力等方面,为三师协同育人机制的落实提供保障。 ①借鉴“互联网用户思维”进行实践教学机制建设,实现从“管理者”到“服务者、引导者”身份的转变。探索“自下而上”的机制建设模式,依据“用户需求”制定培养目标,注重培养过程的“用户体验”,制定相匹配的实施路径和措施来保障目标的达成。 ②利用互联网技术建设实践教学平台,提升平台运转效率,体现“互联网流量思维”。一方面建设了集虚拟仿真、网络化学习、实验室及仪器预约、教学评价与反馈、在线论坛等功能于一体的信息化管理平台和实践教学手机APP;另一方面,通过加大投入和整合重组,建设了大学生课外实践创新能力培养平台。 ③借鉴“迭代思维”进行课程建设,及时调整和完善课程内容,保持课程的吸引力。 ④加强教师能力建设,落实培养过程。组织教师开展“互联网+”技术培训,以“互联网+背景下的实践教学改革”为主题,开展特色教研活动,激发教师的育人热情,促进教师能力的提升。 |